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

台灣當代女性雜誌廣告中女性形象視覺分析

2-3後現代女性主義-差異、多元、流動性

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用於建築領域,其後才被廣泛運用在其它如哲學、藝術、文學、社會與文化批評的領域上。在後現代的思考脈絡中,意義的鞏固地位被鬆動,而語言也不負獨具表達或反應事實的權威。去中心化顛覆了文化傳承中求同劃一的傳統思考模式,取而代之的是對多元(multiplicity)和差異(difference)的突顯與尊重(莊子秀,2000)。

而後,後現代女性主義亦運用「差異」為其論述的重點。法國當代女性創作者Helen Cixous認為,女性意識的覺醒不應只是為了在現行父權制度中爭取權利,或在制度中獲取地位、尊敬與社會合法性,而在於察覺女性特質與男性特質互為他者的差異關係(劉千美,2001)。在此Cixous所提出的性別差異(sexual difference),並非依循佛洛伊德的生理解剖學及命運等男女物理上的差異,或是社會建構出的男女之別,而是在於探求女性最初的本能與慾望,並以此作為性別差異之所在。其中,致力於陰性書寫,認為所謂具有女性特質的文本,就是指為尋求差異而創作的文本,她在接受《人文科學》雜誌訪談中指出,女性書寫的目的在於朝向差異而努力(劉千美,2001)。如德希達所指出,男女互為對等的主體,反觀以往追求與男性對等的權力,乃是更加陷入以傳統男性為中心指標的邏輯中,因此,認為應跳脫出傳統目的性思考,重回差異的本質,才能明白男女雖然有別,但並非相互對立的主體,而是互為他者的存在(劉千美,2001)。簡而言之,性別差異論述在於思考將男女權力競爭關係轉化為相異並存的互動,並探究作為人類構成的另一半,女性對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在,以及女性最初的慾望及特質發展。

多元的容納為後現代女性主義的另一項論述,旨在顯揚多重性和肯定不同的主體,為女性特質再現尋找另外的管道。後現代女性主義者不再重複以往傳統女性主義以「女性主體化」取代「男性主體化」的思考模式,而是從普遍化的角度取代傳統男女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。在《美杜莎的笑聲》一書中,Cixous提出了另一種雙性:每個人在自身中找到兩性的存在(黃曉紅譯,1999)。不同於傳統中性的意涵,所謂另一種雙性旨在鼓勵差別,追求多元,同時具有男、女特質且具充分流動性,不以任一性作為依歸,既不排除差別也不排除其中一性。如同Cixous,Irigaray也拒絕界定女性特質,她既非一亦非二,嚴格說來她不可被視為一個人或兩個人,她抗拒一切恰當的定義(莊子秀,2000)。這種肯定「多樣性、差異性」就是後現代女性主義者最大的特色。

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概念本身就是流動的,在此觀念中,一切的真相和表像、潛在與顯現的分野消失。如同Irigaray所提出的「流質風格」,沒有所謂主流定義,去除中心化思想,並拒絕為女性特質做界定,此風格抗拒、推翻根深柢固的既定形式、表相、概念,但並不表示它缺乏風格,是它的風格不可被定義,不能是一個立場或目標(莊子秀,2000)。與其「此性非一」之說相呼應的是,都著重於其曖昧不明、難以界定的特色上,容許各種綿延不絕的可能性發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